大家好,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,就是關于秦空心磚反映的歷史信息的問題,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空心磚反映的歷史信息的解答,讓我們一起看看吧。

  1. 古代皇帝下葬后,工匠該怎么從墓里出來?

古代皇帝下葬后,工匠怎么從墓里出來?

古人對墓葬一事一向極為看重,認為有冥界可以接納去世之人。因此越是身份顯赫的***權貴,其墓穴就越是極盡奢華。他們以為憑借這些可以死后繼續(xù)享受榮華富貴,皇帝更是如此。帝王的陵墓自他活著就已開始修建,一般要耗費數十年之久。有時直到帝王去世,陵墓還沒有完工。當帝王靈柩歸入陵墓時,最后一道工序乃是封墓,到這里才算悉數完成。但令人百思不解的是,封墓是從墓內完成,那工匠又該如何出來呢?

實際上帝王本就沒考慮過讓工匠出來。墓中有成千上萬的珍寶,而工匠又多是貧苦之人,難免會對寶藏有非分之想。他們掌握墓中的機關及路徑,無論是自己下手還是引賊入室,都不是帝王所喜聞樂見的。修建陵墓的工匠如此之多,自然不能全部陪葬,否則難堵悠悠眾口,帝王一般會將核心工匠以及善后的工匠殺掉。比如說秦始皇修建秦始皇陵時所征集的工匠多達六十萬,據統(tǒng)計陪葬的約有十萬人。

秦空心磚反映的歷史信息,秦空心磚時代背景
(圖片來源網絡,侵刪)

人對生皆有渴望之心,帝王雖然要其陪葬,但工匠們也不是沒有對策的。有很多工匠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死里逃生,這些逃生的方法也在工匠中秘密流傳下來。其中最巧奪天工的方法便是自來石。所謂的自來石,其實只是在墓室內用以頂住門的石柱。由于杠桿原理,室外的人在不憑借外力的條件下,對打開此門幾乎毫無辦法。這樣看自來石其實并無***,但事實卻截然相反。自來石的巧妙之處,在于與它相配的墓門的設立,門軸的頂端與底部被設計成球形,而兩篇墓門中間又分別制作一個突起。與此同時在室內門的中軸線所對的地面,挖鑿出近門淺而遠門深的槽,此槽的寬度恰好與自來石寬度吻合。自來石在封墓之前一直存放在石槽中,讓它一頭靠著墓室門。在封墓時工匠離開墓室,自來石就會由于重力和門軸石球重力而落下,然后頂在墓室門口讓墓門關閉。

大名鼎鼎的定陵的墓門便是***用自來石所關閉的,當年考古人員為開此門煞費苦心。最后想到了古籍記載的拐釘鑰匙,將其伸入門縫中,抬起自來石,并同時推門,這才打開??梢娮詠硎脑O計十分巧奪天工。而當年孫殿英盜慈禧墓時,就不得其法,動用了四十多人,生生將墓門用***炸開的。

關于工匠的出墓,還有一種說法是工匠會隱秘地挖掘地道,此地道可通向墓外。這樣一來即使封墓,工匠也可全身而退。當然在監(jiān)工的監(jiān)督下,工程量如此之大的工作,還是很難完成的。因此這種說法也有待考證。

秦空心磚反映的歷史信息,秦空心磚時代背景
(圖片來源網絡,侵刪)

不論工匠有多少種出墓方法,僅自來石一計就足以令人嘆為觀止,這是工匠智慧的一種體現(xiàn)。到現(xiàn)在為止,自來石已經守衛(wèi)了諸多墓穴,也保住了很多的墓中珍寶。

古人迷信,在封建時代,上至帝王下至百姓,無一不是迷信的,他們相信人死后是有靈魂的,人死后也要同生前一樣吃穿用度,他們“視死如生”,死去的人比活著的人更要講究體面排場,這就造成了其后的盜墓文化,而皇室的葬禮尤為隆重繁瑣,陪葬的寶物更加豐富值錢,這就讓盜墓賊有機可趁,即使堵上性命也要挖到財寶。

帝王究竟對葬禮“講究”到什么程度?

秦空心磚反映的歷史信息,秦空心磚時代背景
(圖片來源網絡,侵刪)

我們知道人死后不能馬上下葬,需要停靈幾日,才能下葬,普通百姓尚且如此,皇帝更是如此,皇帝死后首先要在乾清宮停靈,時間長短不一:短的十多天,長則幾個月?;实蹫楹我l`呢?一是因為祖宗的規(guī)定,大家都是這么辦的,二是,陵墓還在不斷修葺,以求達到最完美。有的皇帝去世的太快,陵墓還沒修完,只能讓他的尸體在酷暑中等待下葬。

皇帝的喪事是“國喪”,“國喪”的意思是,不會讓任何一個人好過,管你是皇親國戚還是平民百姓,在皇帝死后三年,只能忍受清苦的生活了。

按例,皇帝死后,在上謚號入葬之前稱為“大行皇帝”。死當日要進行“小殮”。小殮后,當日或過幾日進行“大殮”喪儀,親王以下,頂戴官員以上;和碩福晉,佐領三等侍衛(wèi)妻以上等,要到乾清宮內瞻仰皇帝的遺容,近支王公、公主、福晉等要到乾清門內的丹陛上,隨嗣皇帝行“大殮禮”。

大殮后,靈堂設在乾清宮內,正中寶床上停放梓宮。乾清宮是皇帝睡覺的地方,在此處停靈,含有“壽終正寢”的意思。

古代帝王下葬有三種形勢,有的依山傍水,利用山丘作為墓地,有的在地宮上砌宏偉的磚城,不過大多是木槨地宮。

出殯那天的陣容也很豪華,就那慈禧來說吧,出靈那天有72個人抬棺出東華門,64個引幡人,高舉旗傘,然后是浩浩蕩蕩的,體現(xiàn)***威儀的儀仗隊,有一千六百多人,他們舉著兵器,旗幟和“燒活”,也就是燒給死人用的紙品。

最累的是扛夫,在此之前扛夫就經過很久的訓練——他們要按正式出殯的規(guī)模和要求進行練習,用和棺木同等重的木頭,上面放一碗水,練到走路時水不會灑出來才算合格。

古人有視死如生的觀念,所以皇帝即位之后,第一件事情就是為自己修建陵墓,以秦始皇為例,當他13歲剛登上皇帝的寶座時,陵園工程也就隨之開始了,到秦始皇去世還沒有完全峻工,于是秦二世繼位之后又補修了一年?;实凵鞍s無限,生后的排場并不比生前遜色,所以下葬過程往往都極其隆重,除非遇到戰(zhàn)亂年代,自然也就顧不上那么多講究了。

歷朝歷代,帝王下葬的過程及方式都大同小異,除非一些少數名族***,會按照自己民族的風俗習慣,而選擇比較特殊的喪葬方式。比如成吉思汗的陵墓至今還是一個未解之謎,傳說他的下葬過程是***用一種“其墓無冢,以馬踐蹂,使如平地”的習俗。

傳說成吉思汗生前就選好了自己的墓地,他死后消息也不能外傳,親信們在運送其靈柩到陵地的過程中“遇人盡殺之”。到了地點后把靈柩深埋,并將墓穴填平,把草仍蓋在上面,恢復原來的樣子,然后讓群馬在上面踩踏。等到第二年青草長出,與茫茫草原沒有區(qū)別,才將軍隊撤走。為了能找到祭祀的墳地,人們牽一只幼駝過來,然后當著駝母的面殺掉并將血灑在墓地,每逢祭祀時,人們再把駝母牽來,它徘徊哀鳴的地方就是陵墓的所在地。

而清朝皇帝下葬的過程最為繁瑣,也有比較細致的記載,我們可以借鑒一下網上的資料:

皇帝咽氣之后(稱晏駕或駕崩),要擇吉時良辰入殮。入殮之后,還要不斷地舉行法事和吊唁活動。在德勝門還要演杠十天,杠夫按正式出殯的規(guī)模和要求,先抬著一塊和棺木重量相同的獨龍木,大約有萬斤,上面放一碗水,要練到走時水灑不出來為止。在演杠時,還要日夜施工,搶修去陵墓的御道。 出靈那天,先用72人將棺木抬出東華門。此時,皇室官府傾巢而出,按大清典制,走在最前面的是64位引幡人,高舉萬民旗傘;接著是皇帝的鹵薄儀仗隊,有1628人之多,他們舉著各種兵器、幡旗和各式各樣的紙扎或綢緞制作的“燒活”,浩浩蕩蕩,十分威風。抬棺木的扛夫,身穿孝服,每班有128人,分三班輪流抬送。在棺木后面是全副武裝的八旗兵勇。然后是文武百官,皇親國戚和宗室覺羅的隊伍,車轎連綿不斷。在送葬行列中,還夾有大批的和尚、道士、尼姑、道姑和喇嘛,他身著法衣,手執(zhí)法器,不斷地吹奏、誦經。整個送葬隊伍長達十幾里,從北京到陵地,沿途幾百里,第段距離還要搭設蘆殿,供停靈和送葬隊伍休息。這種蘆殿也是玉階金瓦,朱碧交映,十分華麗。

那么,最后一名工匠是怎么出來的呢?


通常工匠都能出來,墓道的大門后都有一塊巨大的封門石,當把皇帝棺槨安頓好后,里面的工匠全部退出,然后在關閉墓門的同時拉動機關,封門巨石自動落下,將墓門從里面頂死。但是埋葬完皇帝之后,工匠的命運就不好說了,為了防止墓葬被盜,工匠做為熟悉墓葬結構的人,都成了陪葬品。這就是封建階級的的殘忍之處,當然工匠的家人會受到相當豐厚的優(yōu)待。以漢景帝的陽陵為例,考古人員在其陵南邊發(fā)掘出數里長的殉葬坑!坑中尸骨不計其數,很多骸骨的手腳上還帶有鐐銬,據推測都是修陵墓的工匠。

感謝朋友們點選、關注!歡迎發(fā)表不同看法!

到此,以上就是小編對于秦空心磚反映的歷史信息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,希望介紹關于秦空心磚反映的歷史信息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。